很多应届生想同时备考 考研、考公与考编,试图“一次性上岸”,但这种选择其实暗藏不小的风险。核心问题在于,这三类考试的难度众所周知——想一次成功的概率本就极低,不少人经历一战、二战甚至三战仍未如愿。而最关键的是,当耗费数年时间备考却未能上岸时,再回头想考银行,往往已错失机会——银行招聘大多仅限应届生,一旦错过这个时间窗口,就很难再进入。
有人可能会说,考研是提升学历的好选择,国家和学校也在鼓励。但客观来看,考研对部分人而言更像是“延缓就业”的缓冲——当下应届毕业生数量庞大,直接进入社会确实面临不小的就业压力。可即便顺利读研,最终仍要面对就业问题。更现实的是,部分企业在招聘基础岗位时,会考虑实际用人成本:比如女生研究生毕业时多在25-26岁,企业可能会顾虑后续婚恋生育带来的用工安排;而研究生的用工成本通常高于本科生,且部分研究生存在“简单工作不愿做、复杂工作做不好”的眼高手低问题,导致基础岗位的流失率反而比本科生高。因此,在银行等机构的基础岗位招聘中,研究生未必占优势。
更何况,考研的难度并不亚于考公、考编。若因备考考研耽误了应届生身份,最终既没考上研,又错过了银行招聘,就得不偿失了。
当然,这并非说考研、考公、考编没必要考,而是“不建议在应届生阶段同时发力”。更合理的路径是:先抓住应届生身份,拿下一份稳定、体面且有编制的工作作为保底,再从容规划后续考试。
银行,就是这样一个理想的“保底选择”。作为央国企,银行有正式编制,且只要不犯重大过错,基本不会被辞退,能提供长期稳定的职业保障,堪称应届生进入体制内最便捷的路径之一。这也是近年来考银行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——就连海归群体,因可报考的单位有限,也常将银行视为“稳定、体面、有编制”的优选,且这一趋势还在持续递增。
银行的报考门槛相对友好:全日制本科、专业不限、应届生身份即可;考试形式也更简单,全是选择题,且可同时报考十几二十家银行。只要系统备考、认真准备,几乎不可能“全军覆没”,保底能拿到两三份offer,再从中选择心仪的入职即可。甚至可以说,若银行考试都无法通过,那考研、考公、考编的难度只会更大,成功概率更低。
进入银行后,职业发展的灵活性也很高:
-若工作顺利、想深耕,可考在职研究生——在职研究生的申请难度低于全日制,含金量相当,且能直接助力升职加薪。比如想晋升为办公室主任、网点主任,研究生学历往往是必备条件;若想进一步冲刺行长、支行长或部门老总,党员身份也需提前规划,这些都可在工作中从容准备。
-若觉得银行工作压力大、不顺心,还可利用工作之余备考事业单位和公务员。这两类考试35岁以下都能考,每年有国考、省考、省属及市属事业单位四次机会,到35岁前累计近百次考试机会,考上了自然皆大欢喜,考不上也有银行的工作保底。
退一步讲,即便最终既没考上公职,也不想在银行长期发展,第一份工作是银行这个高起点平台,也能为跳槽打下坚实基础——下家单位若不如银行,自然不必考虑,跳槽只会越跳越好。
因此,银行未必是“最好”的选择,却是性价比最高的:对有资源背景的家庭而言,是保底更是跳板;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,也能提供清晰可见的职业上限和稳定保障。
针对各届别对于今年的银行秋招考试的形势:
26届可报银行为:国有6大行+12家股份制+地方城商行+地方农商行,合计20+左右;
25届可报银行为:不考虑地区的话,有个五六家银行可报;
24届可报银行为:仅1家农商行
23届可报银行为:0
不要指望春招,春招是秋招的补录,秋招都考不上的话春招更没戏。
要求:全日制本科(转本可以,升本不行),专业不限,大多数银行不要英语。
考情:全是选择题,80%单选,20%多选,各家银行都一样。分为线上机考,线下考
考啥:行测+金融+经济+英语+其他知识
难度:比高考简单10倍,比考研简单8倍,比考公、考编简单数倍。
上岸率:26届300%,25届100%,24届50%,23届0%,这个是基于认真备考福久课程的基础上
待遇:正式编制,五险两金,旱涝保收,无辞退制,工资普遍高于当地公务员。
如何上岸:考银行找福久,银行就业,稳操胜券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