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常见问题

高频考点的 “三色标记” 高效记忆法

2025-07-28   阅读量:30

高频考点的 “三色标记” 高效记忆法


一、三色分类标准:按 “考频 + 难度 + 分值” 划定

红色(必背):占比 20%,决定能否过线

判定标准: 3 年真题出现≥5 次,直接考察记忆(如定义、数值、政策名称),单题分值≥2 分

典型考点:

LPR 改革(每月报价机制、1 年期与 5 年期区别)

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影响(释放 / 收缩流动性)

商业银行三大业务(资产业务 / 负债业务 / 中间业务的具体种类)

黄色(理解):占比 30%,决定能否提分

判定标准: 3 年出现 3-4 次,考察逻辑关系(如因果、对比),需结合案例分析

典型考点:

货币乘数的传导机制(存款准备金率如何影响货币供应量)

通货膨胀与利率的关系(实际利率 = 名义利率 - 通胀率)

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区别(公开市场操作 vs 再贴现率)

蓝色(了解):占比 50%,避免过度消耗精力

判定标准: 3 年出现≤2 次,多为边缘概念或超纲内容,单题分值≤1 分

典型考点:

国际金融组织的次要职能(如亚投行的非核心业务)

金融衍生工具的小众类型(如信用违约互换的细节条款)

商业银行历史沿革(成立时间、合并事件等非核心信息)

二、各颜色考点的针对性学习策略

红色考点:“精准记忆 + 真题验证”

提炼 “记忆锚点”:

对定义类: “关键词缩写”(如 “巴塞尔协议 Ⅲ” 缩写为 “巴三”,核心记 “资本充足率 8%”)

对数值类:编口诀(如 “存款准备金率调整:央行降准放钱,升准收钱”)

对政策类:记 “发布时间 + 核心目的”(如 2024 年 LPR 改革:简化报价,降低企业融资成本)

真题强化:

收集近 5 年真题中红色考点的所有出题方式(如 “降准的影响” 考过 “释放流动性”“刺激经济” 等角度)

每天用 30 分钟默写红色考点清单,确保 “看到关键词就能复述完整内容”

黄色考点:“逻辑拆解 + 案例联想”

“关系图” 替代死记:

“箭头” 表示因果(如 “通胀↑→央行加息→企业贷款成本↑→投资↓”)

“对比表” 区分易混点:

生活化案例绑定:

用“借钱”理解“再贴现”:商业银行拿票据向央行“打折借钱”

用“超市调价”理解“利率市场化”:银行像超市一样自主定 “借钱价格”

 

蓝色考点:“关键词扫读+真题过滤”

只记“识别性信息”:

如“国际清算银行”只需记“总部在巴塞尔,协调各国央行”

看到选项中出现蓝色考点,能判断“是否正确”即可,不深究细节

真题“出现即标记”:

若某蓝色考点在最新真题中出现,升级为黄色(如 2024 年考了 “数字人民币运营体系”,从蓝色升为黄色)

三、实操步骤:从 “盲目刷题” 到 “精准标记”

第一步:用真题筛考点(3 天)

刷近 3 年 6 套真题,统计每个考点出现次数

“≥5 次→红”“3-4 次→黄”“≤2 次→蓝” 初步分类

第二步:教材标注(7 天)

用荧光笔在教材/笔记上标记:红笔标定义、数值、政策;黄笔标公式、关系;蓝笔标次要概念

示例:在“货币政策”章节中,红笔标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”,黄笔标“货币乘数公式”,蓝笔标“历史上的调整次数”

第三步:分阶段复习(长期)

基础期(1-1.5 个月):红(60% 时间)+ 黄(30% 时间)+ 蓝(10% 时间)

强化期(1 个月):红(70% 时间)+ 黄(25% 时间)+ 蓝(5% 时间,只看真题出现过的)

冲刺期(15 天):红(80% 时间,反复默写)+ 黄(20% 时间,看关系图),蓝考点放弃

工具推荐

电子版:用 “标签” 功能(红色星标、黄色问号、蓝色信息标)

纸质版:用 “红 / 黄 / 蓝” 三色荧光笔 + 便利贴(红色贴在教材首页,列高频考点清单)

微信招生.jpg

相关推荐